“荷塘月舍”健康讲堂:--“刮痧”
“刮痧”疗法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,是一种古老的传统非药物自然医疗保健方法。它具有历史悠久、方法独特、简便安全、适用广泛、疗效可靠等特点,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于我国民间,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。
刮痧的起源
这种疗法起源于旧石器时代,人们患病时,出于本能地用手或者石片抚摩、捶击身体表面的某一部位,有时竟然能使疾病得到缓解。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积累,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,这也是“刮痧”疗法的雏形。

刮痧的发展
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逐渐丰富了刮痧疗法,做了很多论述。唐代人们就有用苎麻刮治痧病的记载,宋代著作《保赤推拿法》记载:“刮者,医指挨皮肤,略加力而下也”,多用于治疗痧症,元明时期,刮痧疗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,传统刮痧疗法在世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,例如用瓷调羹醮香油刮背使邪气随降的方法,元代危亦林在《世医得效方》中就对“搅肠沙”进行了论述:“心腹绞痛,冷汗出,胀闷欲绝,俗谓搅肠沙”王肯堂《证治准绳》,龚廷贤《寿世保元》,张景岳《景岳全书》等著作都记载有关痧症及治痧的经验,所有这些对后世刮痧疗法的发展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!
元明以后,民间治疗痧病的经验逐渐引起医家的关注,到了清代,刮痧疗法更加成熟,出现了第一部刮痧专著,即郭志邃的《痧胀玉衡》,此书从痧的病源,流行,表现,分类,刮痧方法,工具以及综合治疗方法等方面均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,如在治疗方面指出:“背脊颈骨上下,及胸前胁肋,两背肩痧,用铜钱蘸香油刮之,头额腿上痧,用棉沙线或麻线蘸香油刮之。大小腹软肉内痧,用食盐以手擦之”此后又出现了另一部刮痧专著———陆乐山的《养生镜》,此二书奠定了刮痧疗法成为一门专科技术的基石,此后论述痧病的专著日渐增多,出现了《七十二种痧症救治法》等10余部专著,刮痧医术也大量散见于其他医学著作中,“荷塘月舍”养生会馆采用古法刮痧,循行经络气息,开腠理、行气血、通经络、散邪毒。

随着医学的发展,现代刮痧疗法不断改进,如在刮痧工具上,用精制的水牛角刮板取代了过去的铜钱、瓷片等,并将刮痧与中医理论进一步结合,扩大了其适应范围,不仅治疗发热,体表疼痛等病证,通过内病外治的原理,对一些内脏疾患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,希望每一个朋友都拥有健康的体魄。

“荷塘月舍”养生会馆采用古法刮痧,循行经络气息,开腠理、行气血、通经络、散邪毒。